春去而夏至,夏天正是萬物繁衍最旺盛之時,養生之道亦會有所調節。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的原則,在全年氣溫最高、陽氣最盛的時間段裡,一些慢性或寒性的疾病可通過伏天的調養與治療,使其好轉或痊癒,待冬季天寒之時不再發作或減少發作, 此種養生方法稱為冬病夏治。《內經》說若身體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長養,會引致供給秋天的收斂之力少而不足的緣故。甚至到了冬天,還會再導致別的疾病發生。
《四氣調神大論篇》中有曰:「夏三月,此謂蕃秀。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,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,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,此夏氣之應,養長之道也。逆之則傷心,秋為痎瘧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」
從立夏到立秋,稱為夏季。其中包括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。《四氣調神大論篇》提到夏季應該跟春天一樣晚睡早起。夏季陽光充足,易感不適與厭煩,但《內經》在此處提醒我們,對炎熱不要感到厭倦,要使情緒平和不煩躁並要堅持鍛練,使春天升發的陽氣進一步的內蘊,使人體變得強壯,容光煥發。
夏季天氣炎熱,陽氣具有發散特性,所以要使體內的陽氣得到自然宣洩,這段時間應該要身體力行多作運動,大汗淋漓可加快新陳代謝,同時通過汗腺把積於體內的垃圾、毒素隨汗排出。然而,夏天炎熱,人體陽氣趨於表, 腠理疏鬆,容易感風寒濕邪,不宜躺在陰冷潮濕之處,更不宜汗出當風,恣食生冷。
夏季主火,內應於心,其熱性易耗傷汗液,而汗為心之液,夏季心氣最易耗損,心氣受損則神無所依。所以《四氣調神大論篇》中提及要做到「神清氣和、胸懷開闊」,使心神得以養護。夏季人體心火旺而肺氣弱,宜食辛味以養肺氣,以防心火過旺制約肺氣的宣發。因此《千金要方》中提到:「省苦增辛,以養肺氣。」
《頤身集》又有提到「夏季心旺腎衰。」雖大熱不宜過食寒涼生冷,以防脾胃受寒,疾病乃生。順應夏季陽氣旺、陰氣弱的生理變化,食物宜選暖物以助陽氣,忌吃大熱之品灼傷陰氣。
撰文:註冊中醫師施彤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