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胎三部曲


在中醫學上,認為婦女在懷孕期間,身心變化大,而且處於「一個身體兩條生命」的階段,母子都要注重營養的吸收、血氣的滋養,好讓可以順利生產,母親和寶寶都健康平安。


懷孕初期(第1至12週)

 

保胎安胎,減低小產的風險為主:以健脾、補腎為主。

 

「妊娠一月,名胎胚。飲食精熟,酸羹受禦,宜食大麥,毋食腥辛,是謂才正。」 懷孕初期,胚胎迅速生長發育,從受精卵發展成為孕囊,此時胎盤、絨毛和臍帶開始工作。胚胎所需要營養並不多,所以孕婦不需刻意補充額外營養。

 

懷孕初期,賀爾蒙發生變化,消化功能一般會受到影響而令脾胃虛弱。初期飲食原則以清淡易消化為主,以滋養脾胃。噁心、嘔吐或反胃等症狀出現時可用生薑、陳皮煲水止嘔和反胃。

 

此階段的飲食,應避免腥膻辛辣之食物。在中醫理論中,腥屬腎,而腎臟精,主生殖器官。腥味食物易令孕婦產生孕吐;辛辣食物為熱性,吃過多會耗傷津液,津虧生熱傷肝,容易胎動不安。同時,難消化、生冷及寒性食物亦會加重脾胃負擔,影響胎兒血液供應。


懷孕中期 (第13至27週)

 

支持胎兒五臟六腑成長:以滋養氣血為主

 

孕婦小腹漸凸,孕吐情況開始緩和;胎盤已形成,胎兒五臟六腑急速發展,需要孕婦較多的氣血。此時,孕婦脾胃逐漸恢復,可以開始逐漸加入進補食材,如花膠、海參、沙參、玉竹、龍眼肉等,以吸取更多營養,滋養氣血,養育胎兒。


懷孕後期 (第28至40週)

 

懷孕後期(一般指 28週以後),胎兒發育逐漸完成,胎氣充足,孕婦容易出現胎熱,身體煩燥的情況。胎兒阻礙孕婦的氣血循環,使水液運行不暢,令孕婦容易水腫。這時,可加入白蓮鬚、玉米鬚於湯水食療中,同時應避免燥食辛辣食物,以免加重胎熱和水腫情況。



每個人體質不一樣,並非每個孕婦都需要清胎毒,因此最好在中醫辨證下,讓中醫師根據體質決定是否需要清胎毒。


撰文:註冊中醫師顏嘉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