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醫學上,《黃帝內經》絕對是所有醫師都必需熟讀的古籍。書中所提到的養生觀點,放於今日依然適用。
就如談到對應四時變化的調適,作為大自然一部份,人是要如何順應氣候變化而調節起居作息;而從精神層面而言,情緒的調養亦十分重要,方可達到身心健康平衡,減少疾病的出現。
《素問.上古天真論篇》:「岐伯對曰: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,食飲有節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,故能形與神俱,而盡終其天年,度百歲乃去。今時之人不然也⋯⋯半百而衰也。」
這裡指出,古人與現代人的分別,主要是起居調節的差異,闡釋為何古人能安享天年,以盡人壽。古人能長壽,盡享天年,是由於:
一)法於陰陽 ── 能夠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、四時長藏的規律而調養身心;
二)和於術數 ── 結合不同的養生方式,如呼吸、運動等;
三)食飲有節 ── 飲食有所節制,不過飢過飽或偏食,而且定時定量;
四)起居有常 ── 合理的作息時間,生活有規律;
五)不妄作勞 ── 不過於操勞,也不過於安逸,房事有節。
縱觀現代人常違反自然規律,放縱飲食,作息無定時,身心操勞過度,慾望過多,以致產生很多早衰的疾病。
撰文:註冊中醫師許天靖